公司1:建筑三級,市政三級,公路三級,水利水電三級四總承包轉讓帶橋梁隧道、、、、 但是,某一天,我遇見了一位年紀比我小幾歲的經濟學家,從此我的人生改變了。這位經濟學家和我的背景截然不同,他沒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就讀過,他本科就讀于威斯康星大學史蒂文分校,而博士學位則是從懷俄明大學取得的。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佛羅里達大學教書——不得不說,這所學校實在算不上是一流名校。 這位年輕的經濟學家叫作約翰·李斯特。約翰·李斯特和我不同,和其他知名的經濟學家都不同,他當時正在極力探索和推廣一個全新的領域。現在來看,這種新的經濟學研究方法不僅非常自然,而且極其合理——那就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經濟學的隨機實驗。但是,由于種種原因,當時基本上沒有其他人從事這一領域的工作。考慮到經濟學界的傳統,以及之前的經濟學家所設定的規則等,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可以這樣做:在現實世界中進行我們想要的設定,然后開展隨機實驗,而實驗對象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參與某項實驗。事實上,居然是一位卡車司機的兒子告訴我們,可以這樣進行實驗。 比如說,我們可以考慮偏見的例子。如果一個人用一種帶有偏見的態度來對待他人,那么這個人就被定義為一個種族歧視者、性別歧視者、同性戀恐懼癥患者,諸如此類。但是,卻沒有人會注意這種表面偏見行為背后的隱性動機,這種動機可以是反感、厭惡,或者是對他人赤裸裸的仇恨(約翰·李斯特和尤里·格尼茨就擁有這種對他人赤裸裸的仇恨心態)。約翰·李斯特和尤里·格尼茨的實驗(詳見本書第6章和第7章),顯示了歧視現象背后的隱性動機,令人意外的是,有時候這種動機并不是對某一人群的真正仇恨,而只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財。
|